BI这个概念,就是一个烂杏筐,啥都往里装
BI,Business Intelligence,这个上世纪就被创造出来的名词,经过数十年的滥用,已经逐渐走向了坟墓。为什么这么说?是BI不重要吗?商业智能没有用吗?
都不是。现今的这个时代,商业智能可以说比任何时候都重要,比任何时候都能体现价值。那为什么将BI已死呢,且听小编慢慢道来。
很长一段时间里,所谓的BI这个概念,就是一个烂杏筐,啥都往里装。比如,一些做数据报表的,甚至有些卖excel服务器的(server版excel),也声称自己是在搞BI产品。报表产品能帮企业梳理数据体系,能建立简单的数据填报汇总机制,相当于是又了一个集中的数据管理平台,数据量不大的用excel服务器也能解决问题,这至少解决了企业管理者最原始的需求,那就是对自己的业务,从数据层面有了一定的了解。所以,从这个层面来讲,报表软件,充当的角色,只能算是”商业能知”,和智能是扯不上边的。
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主流的商业智能产品,或者BI,标配的功能包括:1、数据展现。或通过excel图表,或自行开发可视化界面,或集成第三方组件如echarts;2、数据处理。这个就有浅有深了。浅的就是汇总汇总数据,深的则需要进行数据清洗,模型生成等等;3、数据分析。分析这个过程,原始如excel就不讲了。早期的一些报表工具,提供了一个接口,用于编写SQL语句,下发到用户的业务数据中进行分析;更先进的则是通过拖拽的方式完成图表的绘制;4、数据仓库。这个是专为解决数据孤岛问题而设计的,大部分简单的报表软件就不具备这个功能了。
但是有了以上功能,就能称得上商业智能了吗?小编以为还差得远。顾名思义,要想使商业智能话,就必须对商业活动的环节进行自动化,对吧?只要商务活动的各个环节还需要人类参与,我们就说智能化还没有完成。当然,实现完全的商业智能也是循序渐进的,不能一步到位,智能一点一点儿来。第一步,应该使让机器能够逐步取代非专业环节的重复劳动;第二步,能让专业环节的工作逐渐自动化。
按照以上的说法,我们来分析一些第二段标配的BI功能还有哪些弱智的地方。1、数据分析如果还需要大量专业人员来干预,比如写sql代码,那就是智能化的第一步尚未完成,大家来对标一下,基本上90%以上的报表产品都属于这种,比如润乾报表、帆软报表,Excel报表等等;数据分析如果还需要大量低级技术人员来干预,比如通过拖拽的方式来进行,那就是在智能化的第一步,tableau,qlik,bdp,finebi等待都属于这类;数据分析还需要业务人员干预,那就是智能化的第一步基本完成,但是还需要继续进化到第二步。DataFocus,Waston analytics ,thoughtspot等,以及最近推出的tableau ask data,都属于这一类。这类和智能基本沾上边,能通过搜索、问答等简单的交互方式进行,极大的降低了数据分析的专业依赖,可以说是一窥商业智能的门径。但是在编者看来,离真正的商业智能,还远着呢,将来完全的商业智能实现以后,所有数据分析的工作,不应该再有人类参与,各种数据的产生、汇总、清理、分析,所有的这些环节都是隐藏在背后执行的,人类能接触到的是已经执行完的结果,自动输出各种决策命令。
有人会问,有这样的产品吗?当然有,网站的个性化推荐系统,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预警系统等等,是不是直接输出了结果?但是,目前这类智能系统都是依赖于特定的场景,部分的完成了取代人类的工作,就整个商业体系来说,或参照整个数据分析的逻辑来说,也是是片断性的智能。上面讲到的数据分析产品如果能更进一步,将各类智能场景整合起来,那才是真正的商业智能产品,DataFocus的专家版、IBM的Waston analytics等产品,都是有可能真正实现商业智能的产品。